80后工匠利用3D打印技术高度还原克孜尔第17窟

lydiazhang   2017-11-03 10:58:54

据《青年报》报道,他是一名普通的扫描技术员,却做着不普通的事,他曾优化图像采集工艺,和团队一起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中华艺术宫上万件藏品的高精度数字化工作;他自主研发石窟壁画采集系统,带领数字化团队在7个月内完成了龟兹9个石窟共890平方米的高精度、色彩逼真的数字壁画采集、存储及处理;他还利用3D打印与数字印刷融合技术,带领团队制作出国内第一个1:1高精度复原壁画石窟——克孜尔第17窟。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静静地待在石窟里。在采访中,这位一个多月前刚获得上海工匠称号的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数字化项目组扫描技术员李嵩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比较年轻,但对工作的态度和老工匠一样,希望把工作做到极致。

待在洞窟里一个半月采集珍贵影像

在校时攻读印刷设备及工艺专业的李嵩毕业后进入上海印刷集团下属子公司工作。2010年,作为热爱摄影的印刷专业应届生,一加入公司便在传统印刷老师的指引下,一丝不苟钻研数码印刷的复制工艺,追求原稿形、色、质的高精度还原,连客户也经常将原稿与复制品混淆。

那时整个印刷业面临转型,公司开始在洽谈石窟复制品项目。也因此,他有幸接触到了艺术品扫描复制、洞窟数字化这一全新的领域。

虽然时隔多年,但李嵩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赴龟兹洞窟工作的场景。“我们是8月中旬的时候进入洞窟的,那天下着暴雨。我们实地勘察时发现洞窟是砂岩结构,一旦被水流冲刷,或者遭遇地震,就会造成损毁。洞窟原本有前室、主室、后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一次山体加固。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主室。那次勘察经历给我印象很深,我们希望赶紧将洞窟内壁画的影像资料保护下来。这也是我们实现数字化的目的。”

当地气候条件很恶劣,天气寒冷,不时还要面临沙尘暴的威胁。李嵩告诉记者,他们上下班需要跋山涉水,从住的地方徒步到洞窟单程就要走上半小时,那时候他深刻地理解了那句话,“山上本没有路,所有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记得我们去的时候沿途还没有草,慢慢地看着草长得比我们还要高,入冬后草又慢慢枯竭。春去秋来,四季更替。但洞窟里千年如一日的方寸空间里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变。”让李嵩倍感诧异的是,哪怕是8月的酷暑天,太阳下气温可以达到摄氏40~50度,窟内还是恒温的状态。

除了气候条件恶劣,洞窟里的工作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李嵩说,在窟外露天吃饭的时候,风一吹,饭菜里就会混进沙子,需要把沙子拨除再吃,吃饭就像打仗一样需要争分夺秒。当记者表示这份工作非常辛苦时,李嵩的回答挺有意思,“没有最苦,只有更苦。我们还有同事到甘肃等没有电的地方,晚上只能点蜡烛。睡觉的时候室外有狼叫声,手机没有信号,相比而言,我们已经很好了。”

相较蜚声中外的敦煌石窟,世人对龟兹洞窟知之甚少。李嵩和小伙伴们工作的克孜尔第17窟是龟兹洞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相关资料显示,克孜尔千佛洞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比敦煌的历史还要早上百年,敦煌早期壁画受到克孜尔很大的影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李嵩告诉记者,该洞窟尺寸、结构特别复杂,不像敦煌那么大。碳元素的测定比敦煌要早。其留存下来完整的洞窟比较少,窟型没敦煌那么大。大概有6个石窟群,讲述的是佛本生故事。洞窟里菱格画较多,每格画里就有一个故事。

数据的留存分为采集、拼接、调色三大部分。李嵩主要从事的是采集工作,即扫描洞窟上的壁画,做高清影像留存。长达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待在洞窟里,每天把设备架起来后,就一张张分好区域扫描。也许和性格有关,在洞窟里一边看壁画的故事一边扫描,别人觉得也许分外枯燥的工作,在他眼里却别有生趣。“操作设备上的每个步骤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做灯光和机位的调整,只有每张采集的影像标准达到一致,整个画面才能完美拼接在一起。一旦碰到复杂结构,单张采集不那么顺利的时候,就容易心烦意乱。更需要你沉下心来。”

那一年,他首次完成新疆龟兹石窟克孜尔第17窟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工作。龟兹石窟形制多、空间小、曲面不规则,在没有前人经验的情况下要独立完成高精度的整窟数字化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结合印刷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经验,他制定了工艺路线,发挥摄影技术优势,在公司组建仿真实验场地,潜心研究最合适克孜尔的扫描设备及扫描方式。仅仅两个月就完成了克孜尔第17窟的图像采集、拼接、校色等数字化工作。

制作出国内第一个1:1高精度复原壁画石窟

光有数据不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的作用,才是数字化的意义所在。于是,李嵩又开始挖掘三维数据与曲面图像的关系,在上百次的尝试与改进中掌握了不规则曲面的空间拼接及平面展开技术。三维数据配合施工队复原石窟骨架,再将平面展开图附于内壁,完美地还原洞窟形状、墙面起伏和壁画色彩每一个细节的原味呈现。

2012年,他利用3D打印与数字印刷融合技术,带领团队制作出的高仿克孜尔第17窟作为国内第一个1:1高精度复原壁画石窟在大同国际壁画展公开亮相,逼真的视觉冲击获得专家的认可与赞赏。

“这是我们做的另一种尝试,我们做了实体洞窟的复制,和真实的洞窟一样有形状有起伏,全方位还原。”李嵩介绍说,实体石窟的复制完全是从零开始摸索,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地方。为了复制,他们找了很多方法,咨询了做景观、塑像的公司,最后找到了一家做沙盘模型的公司。一边学习、一边改进。在复制过程中,团队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些采集下来的图没法在电脑上做平面拼接,想要高仿还原很难,一做就是2个多月。

这些年,李嵩在巩固现有技术的同时,不断地开拓创新、制定数字化技术规范、传授成功经验培养新人、扩大信息数字化团队。2016年,他协助开发和改进了克孜尔第14窟的VR互动体验石窟。实现龟兹洞窟、壁画及佛像的数字化保护管理和异地复制展示,为面临销蚀风险的克孜尔石窟艺术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结合新新科技为文物数字化保管传播探索新路。据悉,该洞窟制作方法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2013年至2015年,李嵩培训新员工扩大队伍,带队完成了克孜尔9个石窟的数字化工作。其中2015年还完成了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近两万件藏品的影像采集。

[对工匠精神的解读]

把工作做到极致

谈及工匠精神,这位80后上海工匠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年长的工匠来说,他们可能工龄比较长,从事的是传统领域的工作。对于青年工匠而言,一路走来,要不断地汲取新技术、新知识,待工作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不断去琢磨工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长、挫折,有新的发现和成就。你喜欢这份工作,才不会觉得枯燥。我所做的事是对新疆龟兹艺术的保护、传承,非常有意义。”

李嵩认为,虽然自己比较年轻,但对工作的态度和老工匠一样,希望把工作做到极致。因此,他带着向老工匠学习的态度,不断地磨练自己。“我从事的工作比较冷门。近年来,在数字化这块领域不断地出台新规定、新标准。将来,我会做更多的标准的制订、数字化应用方式的尝试,让自己的技能和认识时刻和科技发展同步。我非常看好这个行业,这可能是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

采访接近尾声,李嵩对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认为,党的十九大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中国梦、四个全面目标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我们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培养高尚情操,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创造,让我们的行为成为后备军的表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也是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始终牢记使命,坚决扛起责任,用青春的力量书写中国梦。

相关阅读>>>深入南疆腹地,3D打印复制还原克孜尔石窟

0

583 0

发表评论

登陆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