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打破手术禁区 我国完成首例下腔型房缺手术

dy1993   2016-08-25 15:45:00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对一“房间隔缺损(双孔:大孔19mm 下腔型,小孔12mm 中央型)”患者采用双伞封堵取得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不能做介入治疗的禁区。

患者系50岁中年女性,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发现心脏病已多年,医生们的建议都是外科开胸手术治疗,而患者却顾虑重重,承担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及伤口的疼痛,且因患者是女性,术后会留下较大瘢痕影响美观等诸多因素故一直没有治疗。直到今年,患者的症状加重,同时伴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等基础病,慕名来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找到了张玉顺教授,希望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她的心脏病完成她的心愿。

在与患者及家属反复沟通后,张主任成立了治疗小组,根据患者的食道超声检查影像及心脏CT影像,与西安交通大学3D打印技术团队协作,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反复比对和研究,讨论确定了患者的手术方案,打印出患者的心脏3D模型,为患者“量身订制”了合适型号的封堵器。

8月10日在介入手术室、超声室的配合下,张玉顺主任的手术团队历经40分钟就十分顺利地完成了在外科需要3小时完成的手术,而患者也清醒的见证的这一全过程。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一附院成功的打破了下腔型房缺的手术禁区,迈向了介入治疗新的台阶,在国内实属首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康复出院

为此次手术提供3D打印技术支持的是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公司医疗领域负责人牛磊结合病人病情、公司技术以及之前做过的成功案例,联合张玉顺教授团队,有效地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结构性心脏病手术中,为患者带来福音。

3D打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中的广泛应用尚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超声、影像、临床医生、3D打印模型设计团队等,只有经过多学科长时间的磨合、交流与探索,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才能不断的创新与突破,相信3D打印技术能够开创结构性心脏病私人订制新时代,期待给予每位患者带来精准与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完成结构性心脏病科心血管疾病精准医疗的使命。


0

816 0

发表评论

登陆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