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 3D打印技术助力香港医生同时进行两项心脏大手术

dy1993   2016-08-09 11:00:30

3D打印器官模型的帮助下,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于今年6月完成了全球首宗同步进行“导管三尖瓣中瓣植入术”及“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该院心脏科顾问医生李耿渊表示,希望藉此次手术的经验,帮助更多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该团队于6月下旬为患有三尖瓣狭窄、77岁的岑婆婆进行“导管三尖瓣中瓣植入术”,经皮导管将缝有生物心瓣的支架放置在她的心脏内,以取代原有心瓣。惟手术过程中发现她心脏大动脉瓣狭窄的情况较预期差,故临场决定同时进行“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成为全球首宗同时进行两个手术的个案。

岑婆婆早年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致严重二尖瓣及三尖瓣倒流,1973年做过开胸手术,98及07年亦分别做了金属二尖瓣置换以及生物制三尖瓣置换手术。

近半年,她再度出现心室衰竭征状,她形容自己走几步楼梯都无力,睡觉时要用三个枕头垫高颈才能勉强呼吸。经心脏超声波检查后,发现她的主动脉及三尖瓣都有严重狭窄。

伊院顾问医生李耿渊指出,人体四个心瓣中,岑婆婆有三个曾出现问题,开过三次刀及年纪大,不宜再做开胸手术。心脏科部门顾问医生蒋忠想说,团队留意到她曾植入生物制三尖瓣,代表有支撑物,有信心为她进行三尖瓣中瓣微创手术(TVIV),将导管经大腿内侧的动脉进入心脏,再植入新瓣膜撑大狭窄位置。团队平衡风险后,决定同步为岑婆婆做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

岑婆婆若不接受手术治疗,超过一半机会病情转差,寿命估计只余一至两年;做手术亦有两成并发风险,包括脑中风。岑婆婆儿子蔡先生考虑风险后,看见妈妈饱受疾病困扰,觉得有一线生机亦愿试。

为稳阵起见,团队花三至四周借助3D打印技术制作婆婆心脏3D模型做演练。最终手术花了三至四小时,婆婆术后翌日已可坐立休息、步行及接受物理治疗,七日后可出院,覆诊亦显示两个新瓣膜运作正常。李耿渊指伊院每年只接获两至三宗涉及三尖瓣倒流的个案。个案不多,但他期望引入更多微创手术做法,帮助高风险的病人。

该院心脏科顾问医生蒋忠想指,微创手术较开胸手术的伤害性低,所造成的伤口较小,因此复原速度和住院时间亦较短。但李耿渊表示,微创手术仍有一定风险,如手术所用的导丝较硬,或会将心脏壁刺穿,导致内出血;而岑婆婆曾多次进行心脏手术,装有起搏器和多个人工心瓣,大大提高手术风险。

手术得以成功,另一心脏科顾问医生陈鉴添表示,3D打印技术“应记一功”。该院于前年开始采用3D打印技术,将患者的心脏扫描打印成立体模型,医生可用作术前规划和练习,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和设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缩短手术时间。

该团队推算,2010年香港有1.8万人患有心脏主动脉瓣狭窄,预计2020年的患病人数会增长至2.6万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若不接受治疗,10年的死亡率可由1年的38%增加至82%。蒋忠想表示,团队成功得到医管局资助,希望可由现时每年进行20至30宗手术增加至每年80宗,令更多患者受惠。

0

670 0

发表评论

登陆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