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谈未来建筑:3D打印的房子会在未来成为主流吗?

lydiazhang   2017-11-03 15:33:03

还记得大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电影《第五元素》,为人们展现了200年后的纽约——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垂直的立体交通、无数廊道连接的巨型城市构架。或许,这就是未来主义者眼中的未来世界,他们迷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机械时代的高速工业化正在颠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3D打印或许会让这一天变得并不太远,当科技正在一点点改变你我的生活时,房地产业也同样面临着改变,在房屋的建造方式上,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方式或许会被3D打印的房子替代,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的盖房子方式是不是会在未来成为主流?

10月26日,“洞悉支柱产业系列课程——中国房地产业第五讲之工业化建造:新的建筑生产方式”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伟伦楼开讲。作为推动中国房地产前进的驱动力量之一,围绕着新型建筑方式的可能性和技术创新,以及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展开了讨论。

工业化建造减少人工和污染

阿尔法狗(AlphaGo)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又开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最新一代的阿尔法狗已经可以自学,这更是一个具有颠覆意味的信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院长肖从真作为主题演讲嘉宾之一,以一个生动的话题作为开头,让到场的学子和收看网络直播的观众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其实,阿尔法狗代表的技术进步和房地产业也有极大的关系,也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肖从真说,按照世界银行发布题的报告显示,东亚地区老龄化速度之快历史罕见,仅中国到2040年前就将减少9000万劳动年龄人口,这就意味着当前实行的传统建筑方式可能就不具备条件了,比如钢筋混凝土现浇的条件和能力就不存在了。

肖从真说,工业化的进步意味着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但建筑业却远远达不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因此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普遍问题。而装配式建筑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一次技术革命,也会带来一定的好处,比如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能提高质量和效率,减少人工和污染。

对于房地产业来说,过去存在着低门槛、低质量、房价高等种种问题,因此面临着产业升级、去产能调结构等问题。肖从真说,工业化强迫我们去做其他的新技术,提高技术门槛,提升建筑工业的整体水平,但工业化一定要和信息化结合。对于房地产业来说,技术推动只是行业进步的一个基础和可能,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和力量去促成,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装配式住宅面临机遇和挑战

另一位主题演讲嘉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标准规范处副处长、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王晓锋,回顾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政府的态度让装配式建筑迎来了一个极大的发展契机,比如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16年9月27日),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建筑业一直采用“人海战术”的建筑生产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对人工劳动严重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多、科技含量低,普遍存在作业效率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用工荒”等现象的出现,有专家表示,随着现代绿色建筑技术的进步,传统现场施工、现场浇筑、人随项目走的习惯性做法已经不符合“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未来建筑业走向工厂化将是大势所趋。

但王晓锋同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现浇混凝土式高层住宅发展的非常良好,装配式住宅的质量、工期相比现浇式住宅的优势并不大,而且中国有一种节约的思维,这和工业化强调的标准化、快速化、批量化是相悖的。此外,王晓锋还认为,装配式住宅和现浇式相比,也没有给购买者带来一定的好处,因此并没有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工业化建造的未来任重道远

尽管目前对于装配式住宅、工业化建造和住宅产业化的扶持政策众多,甚至各地也出台了包括建筑面积、建筑成本、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但王晓锋表示,政策改变的风险仍然不能忽视,如果某一天政策突然放松了,那些被“推”上去的人和企业还能不能继续往前走,需要值得警惕。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的装配式住宅产业仍处在起步期,市场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目前,已正式批准成立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大多理念领先、实践超前,在各自领域皆具备一定的实力,也起到了引领作用。但实际上,这些产业化基地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满足产业住宅的需要。此外,以开发商为主导的住宅产业化项目也推进乏力,受地价高、资金压力大的影响,许多开发商追求快速推进,并没有时间去等待和推动,更没有动力,因此以传统房地产公司的转型来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更是难免力不从心。

王晓锋表示,对于未来,首先要研究需求,了解住宅的需求、精装的需求都是什么。装配式住宅目前标准体系尚未完善,管理、技术、信息化、研发将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他说:“新型的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工业化建造的核心之一,而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尤其是装配式建筑体系开发技术和标准化、系列化、商品化部品技术以及装配式施工工艺等技术的研发、推广,都是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此外,信息化能否变成建筑业改变的驱动力?现在看认为会,但是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我们并不知道。”

住宅工业化将影响生活方式

在圆桌论坛环节,家的容器工作室创始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前万科广深区域副总建筑师逯薇则从工业化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角度出发,她认为,住宅产业化、工业化建造都是非常“硬”的话题,但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给普通人带来一个更好用的家。随着消费者“住商”的提高,从这个方向来看,技术就应该导向该去的地方,技术的本质也是为了使用。

逯薇说:“更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技术究竟是为了满足数学纬度的一些好看数字,还是在宏观纬度以十年为单位去影响雾霾,又或者说在当下就有机会为使用者提供更便利的生活?假设最后一条能做到的话,技术就不是问题、成本也不是问题,现在看起来像拦路虎的东西,就会从消费者层面自下而上的去推动变化。”

五感纳德(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闫英俊和逯薇的观念比较接近,他从日本的工业化建筑发展史出发,分析了住宅产业化能带来的契机。他表示,能够把汽车和电器做得很好的国家才有能力去实现工业化,目前中国的电器和汽车,完全可以自主开发研发,在世界上有一定自己的能力了,在这个节点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工业化住宅也有了一定的需求,老百姓的需求毫无疑问可以推进住宅工业化的进步。

闫英俊表示,其实用工业化的手法做内装,将会更大程度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如果工业化建造成为主流,将改变目前住宅内部的一些传统结构设置,比如剪力墙、结构承重墙,甚至出现内装的工业化、标准化和整体化,因此在户型上、室内功能设置上,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信息化将深刻影响房地产业

中裕睿信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宫铁军在圆桌论坛环节,从房地产金融层面分析了住宅产业化的未来。他认为,再过十年中国能够存活的开发商,可能超不过二百家。未来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存量房的更新、改造,那个时候开发商可能将被迫成为EPC(工程总承包)。宫铁军说:“当前,世界也没有一个特别好、特别成型的信息化住宅展现出来,但我认为中国有可能在这个领域超越出来。”

宫铁军说:“我特别乐观的是,经过此次房地产调控,借着保障房这个良好的机会,会把EPC、信息化和装配式住宅烘托出来,这个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我认为未来的房地产行业,行业模式就是EPC,技术手段是信息化,组织手段就是装配式。”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教授级高工方鸿强也表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目前装配式建筑所占的比例还很少,也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建筑产业现代化,将带来工厂化建造、整体化施工、一体化家居、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等变化,因此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变革。

闫英俊也认为,中国未来五年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工业化住宅会带来和互联网的互动,在新的生活状态下,住宅能够给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使用可能性?当建筑主体用工业化技术完成后,内部将有很多电子信息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世界变化,这将会提供一个新的生态。

在本次课程接近尾声时,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朱恒源也依惯例进行了“陪读时间”,总结了本次课程的精华和亮点。

朱恒源教授表示,目前工业化的建造还没有渗透到房地产行业的所有市场,但在某些区域细分的市场,尤其要求高质量、低排放的市场,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既定质量条件下的成本要求。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当产业化成本不断下降,而土地和绿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也就意味着这个新的技术会大规模且迅速的扑向市场,产业结构格局的变化也应该发生在那个时候。

朱恒源教授用了一个圆来形容产业化建造的创新。他说:“当外围和边缘的创新逐渐发生时,可能就会在不同的维度向中间靠近,而当中间也有需求的时候,就会把原有的产业结构突破并形成一个突破口,我们相信这个撕开缺口的时间不会太远。”

朱恒源教授表示,中国商业社会的发展,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走完了别人花了很长时间走过的路,并且中国又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市场,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异很大、规模体量也很大,于是,产业化建造本身的价值链上存在模块化,而产业也会形成一个互通互联、相互替换的价值链,最后这个产业价值链的模块性又会越来越整体。

他说:“随着速度和变化的多样性,也将推动产业化建造技术的飞跃,而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住宅产业化或许将真正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0

1155 0

发表评论

登陆后参与评论